
近日,我校收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研究中心发来的感谢信,信中对我校积极组织师生参与2025“大思政课”手绘地图项目给予的支持与贡献表示衷心感谢与高度赞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部署,教育部启动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我校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参加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手绘地图”项目的通知》精神要求,积极组织部分师生参与了此项活动。


我校积极组建了由专家学者、思政课教师、不同专业学生构成的跨界创作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发挥不同专业与思政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深入挖掘实践教学基地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实地测绘、人物访谈、资料考证,精准标注各实践教学点的地理位置与特色内涵,并创新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与手绘插画相结合的方式,将每个实践教学点的文化故事、精神内核转化为生动的视觉符号,形成了一幅幅主题鲜明、风格独特的“大思政课”手绘地图。
在此次“大思政课”手绘地图项目中,我校的顺利参与与相关实践资源成果的产出,离不开校领导的统筹指导与顶层设计,主管教学副校长王生交教授多次召开专项会议,为项目指明方向、提供资源保障;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在人员组织、技术支持、成果推广等环节高效联动;数字经济学院等二级学院积极响应,选派骨干教师与优秀学生组建跨学科团队,以专业所长赋能思政教育创新。正是各部门与学院的凝心聚力、通力合作,才让思政元素与专业实践得以深度融合,共同绘就了本次项目的精彩答卷。

在创作过程中,团队不仅产出了手绘地图作品,更凝结出多项实践教学成果:学校与中原农谷实践基地联合开发的教学资源《铸“粮芯”魂 守“中国碗”》,深度挖掘农业科技中的思政元素,将中原农谷建设战略与粮食安全理念融入教学体系;师生团队创作的《耕耘“农谷梦” 攥紧“中国种”》,以调研手记、影像素材等形式,生动记录了从农田测绘到种业创新的实践历程。这些成果同步入选“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库,为构建“思政+专业+实践”的立体化育人模式提供了鲜活范例。

此次活动极大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仅是我校积极推进思政教育创新的生动实践,更是对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度践行。它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固有模式,是一次跨学科团队协作、融合艺术与思政教育的创作探索,也是我校构建全方位、立体化思政育人体系的重要突破,为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开辟了新路径。
据悉,“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是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的高规格指导下,由中教华影全国校园电影院线牵头建设运营维护的国家级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平台。该平台立足新时代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需求,深度整合全国范围内超5000个思政实践教学基地资源,涵盖红色革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村振兴示范村、科技创新园区等多元场景。自上线以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已累计服务全国1500多所高校,为超百万师生提供实践教学规划、课程资源下载、教学成果展示等一站式服务,成为推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化应用常态化、构建全国思政教育共同体的核心引擎,受到大学生点赞欢迎。
未来,我校将以此为激励,深化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研究中心的合作,充分利用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丰富资源,不断探索“大思政课”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思政实践教学活动,持续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文章作者:袁进展/文 责编:孙文菲 复审:赵薇 终审:刘琳娜 )